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绿色威廉希尔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及能源安全风险加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科研创新主体以及各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均对低碳绿色发展保持高关注度。我国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持续完善“碳中和”政策体系、系统谋划低碳发展。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整体绿色减排规模可观,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市场参与主体,但也因为单体排放量低成为被忽视的中间人,推进中小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
整体来看,降本增效、市场拓展是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受限于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及资源不足限制无法积极采取转型措施,导致中小企业绿色化转型比例远低于大型企业,降碳潜力仍然较大。
在广泛的中小企业群体中,工业特别是机械、汽车、电子、建材等细分领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营收能力与科技属性较强的中小企业低碳发展潜力更大。
从实施主体来看,中小企业降碳措施可分为中小企业个体转型与中小企业集群群体转型两大类。其中,个体转型优势在于灵活度较高;群体转型优势在于有效弥补意识不足及资源限制对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阻碍,为中小企业减碳提供更多低碳发展可选项。
中小企业低碳发展路径主要包括能源替代、节能装备、节能服务、碳管理、数字化等五大类。其中,能源替代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用能结构;部署节能装备可提升中小企业用能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碳管理以碳排放量化为基础,开展碳排放分析与管理;节能服务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力量弥补中小企业资源不足限制;数字化可提升中小企业能源节约型技术研发能力与用能管理能力,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与资源配置降低能耗,同时可赋能其他低碳发展路径。
中小企业低碳发展市场化服务商主要包括能源/新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低碳服务机构、节能服务公司五大类。其中,能源/新能源企业以能源替代产品及服务为核心基础,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装备制造企业凭借节能装备制造能力及数字化转型经验,以节能装备产品为基础向软硬件集成的一体化方案延伸;数字化服务商以软件研发、集成能力与数字化转型项目经验见长,可广泛赋能各行业中小企业绿色化发展;低碳服务机构以提供碳盘查与碳核查产品及服务为主;节能服务公司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供服务。
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是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在推进中小企业绿色化转型中应鼓励其活用数字化工具,另一方面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其强化绿色发展意识。以区域/园区为单位的群体绿色低碳转型可以有效减弱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的影响,拓展可选择、可应用的降碳措施范围,并借助专业团队、专家资源的力量进行科学规划、梯度推进,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绿色低碳发展效果。而区域性碳普惠机制发展仍待进一步完善,尚存在方法学标准化程度弱、与碳交易市场难以互通等问题。
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并加大节能降碳领域资金投入。为保障双碳目标的达成,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 政策体系,从制度层面以积极的姿态牵引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同时,我国持续加大节能降碳领域的资金投入,根据IEA数据,2022年我国仅用于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就超过5000亿美元,用以推进能源供给侧新能源、电网建设等领域及消费侧能效提升、电气化等绿色低碳发展。据能源基金会等组织机构预测,我国面向“碳中和” 投资到2050年将达百万亿人民币规模。
中小企业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参与主体。虽然现阶段大型企业是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而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小企业具备巨大的节能潜力。中小企业虽然单体排放量低,但是量大面广,整体绿色减排规模可观,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加之中小企业多为大型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中小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产业链绿色化升级的必行之棋,宜早不宜迟。
尽管受降本增效、市场拓展等因素驱动,但受限于相对缺乏低碳意识与资源,中小企业采取低碳措施比例少于大型企业
整体来看,在能源价格提升、中大型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提速、低碳相关政策力度加大等趋势长期影响下,降本增效、市场拓展是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俄乌冲突爆发、欧盟碳关税法案等关键事件在短期内加强中小企业对于降低能源成本、碳排放的需求。
然而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并意识不到绿色低碳对于提升企业经营表现的作用,或受限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无法采取绿色低碳转型措施,导致实际采取措施的中小企业比例较低,降碳潜力仍然较大。
尽管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节约用能成本、拓展B端和G端市场,但中小企业实施绿色低碳举措的比例仍远低于大型企业。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缺乏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二是中小企业缺乏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企业意识维度,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仍仅将绿色低碳转型与社会责任、短期成本投入等挂钩,缺乏对绿色低碳转型带来市场增量的洞察及长期提升经营表现的认知。即使中小企业意识到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其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限制,这一方面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可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即通过不采取或少采取绿色低碳措施避免投资回收期限过长及绿色转型效果不确定性的风险。
在驱动力分析中,我们认为在能源价格提升、中大型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提速、低碳相关政策力度加大等外部力量作用下,降本增效与市场拓展是驱动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两大因素。而从行业层面看,工业特别是机械、汽车、电子、建材等细分领域内中小企业因能源成本更高、建设绿色供应链企业更多、政府侧扶持与限制政策力度更强,所以通过低碳发展实现降本增效并拓展市场的动力更强。
在限制因素分析中,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限制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缺乏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二是中小企业缺乏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营收能力、科技属性较强的中小企业拥有更强的资金与技术实力,同时更容易接触到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信息,与其他中小企业比采取相关措施受意识、资源层面的限制更少,因此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更大。
中小企业可以独立个体或集群群体采取能源替代、部署节能装备、开展碳管理、推进数字化、采购节能服务等降碳措施
以园区为单位推动中小企业群体减碳,可有效弥补意识不足及资源限制对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阻碍,为中小企业减碳提供更多可选项。意识层面,由园区管理者组建绿色化转型专家团队,把握园区宏观绿色低碳目标与中小企业绿色低碳需求,加强整体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中小企业减碳。资源层面,园区管理者拥有更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可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院所、平台型企业围绕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开展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低成本、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转型产品与服务,自下而上促进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愿与能力。以区域/园区为单位推动中小企业群体减碳的常见模式包括大型设施设备建设、专项服务行动、常态化绿色低碳服务等。
能源替代是中小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建筑光伏则是各类新能源中更适合拥有自建厂房/楼宇中小企业的替代方案。一方面,建筑光伏拥有闲置空间利用、成本造价较低、自然条件要求较低等优势,符合中小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风电、水电、地热能等其他清洁能源设施的建设对于物理空间、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本就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并不适合自建。
当采取能源结构优化措施的主体转换为园区时,可调用的资源丰富度与涉及的能源生产及消费系统复杂度都大大提升。改善能源供给结构方面,由于资金、土地等资源更为丰富,除光伏发电外,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施及储能设施的建设也可落地实施;此外,以园区为单位外购清洁能源也会间接提高中小企业在绿电交易市场的参与度。同时,随着新能源电力的接入,建设微电网以保障园区电能供应质量、提升电能系统韧性与柔性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而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则有利于园区管理者通盘管理园区内各类供能与用能设施。
节能装备主要可分为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等类型。其中,电气化替代装备、工业固废再利用装备等源头控制装备具备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成本费用相对较低等特点,适合资金及技术人员相对有限的中小企业部署。生产控制类装备对于行业know-how要求较高,对于研发能力与改造经验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以节能改造项目形式向垂直行业内企业购买能效提升、生产工艺优化产品及相关设计、安装、调试等服务是更优的选择。末端治理装备中,二氧化碳捕集、分离、资源化利用、封存装备因技术成熟度较低、成本造价较高等原因尚不适合中小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碳管理通常包括碳盘查与碳核查、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等方面,其中碳盘查是开展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的必备基础。随着大型企业加强对价值链、供应链碳排放的管理逐步加强以及碳排放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的不断出台威廉希尔,碳管理尤其是碳核算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可减少数据统计成本较高、数据收集滞后等因素影响,实现更为可靠、精准的碳核算,但中小企业独立开展碳盘查的成本仍较高。此外,加强碳资产管理、借助碳普惠机制参与碳交易可进一步放大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为中小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采购低碳服务是企业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包含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监测检测、评估审查核查、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认证推广、资源环境权益交易等六大类。节能服务的商业模式包括工程总承包、技术咨询、节能效益分析、能源费用托管、节能量保障等多种形式。虽然采购节能服务可有效弥补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技术、人才资源不足的劣势,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独立个体购买节能服务的成本较高、意愿较低,通常由园区或政府侧部门选聘优质绿色服务机构并集中采购绿色服务,中小企业则可以部分或全部费用减免的方式向中标服务机构购买相关节能服务。
提升中小企业能源节约型技术研发能力方面,CAD、CAE等设计工具软件可帮助企业增强绿色产品研发能力,以SaaS为代表的服务提供模式可帮助企业线上调用高性能计算资源及丰富的设计工具软件减少一次性成本投入。提升中小企业能源节约型技术研发能力可帮助其在注重绿色化的大市场环境下提升企业竞争力。
提升中小企业用能管理能力方面,部署并应用EMS等系统可帮助企业实时监测生产设备用能情况,并通过建模分析将设备用能与运行状态相结合,实现能效分析、能耗预测、能耗告警等功能,帮助企业制定并管理能源计划、实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
工业领域,数字技术可通过流程再造或精简完善生产过程帮助中小企业优化工艺流程与资源配置,实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物耗的目标。一方面,以APS、MES等数字化系统为代表的数字工具助力中小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标准化、自动化、精细化和去人工化转型,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通过科学配置AGV等智能硬件与WMS等数字化系统,中小企业可提升厂内与供应链物流效率,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园区低碳数字化平台主要由终端层、网络层、平台层及应用层构成。借助物联网终端及网络设备,数字化平台实现不同产能、用能设备数据信息跨企业互通,是园区优化整体资源调度从而节约能源资源消耗的基础。平台层依托云平台、数据中台及人工智能、GIS等技术,接入、汇融园区内各类终端设备数据,并集成联动、深入分析,为应用层功能的实现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应用层核心包括能源管理与低碳管理两大系统,同时承担智慧照明、智慧交通等系统综合管理功能。其中,能源管理系统基于对园区内各类能源供给与消费系统的数据监控与分析,实现多能互补、能源调度等功能,提高园区新能源消纳能力、实现用能精准化管理。低碳管理系统聚焦温室气体排放,基于统一的碳监测与碳核算平台,帮助园区管理者与区内中小企业掌握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弥补中小企业独立碳核查能力较弱的劣势,助力中小企业更灵活的参与碳交易。
主要包括能源/新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低碳服务机构和节能服务公司五大类
中小企业节能降碳领域市场化服务商主要包括能源企业威廉希尔、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低碳服务机构、节能服务公司。能源/新能源企业服务中小企业节能降碳发展以提供能源替代产品及服务为核心,并借助数据资源、专业人才、降碳技术储备丰富等优势拓展数字化服务、碳管理服务、节能服务等。装备制造企业以提供节能装备产品为核心,其中平台型制造企业具备较强的软硬件集成能力、较深的制造业行业理解及丰富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常拓展数字化服务与节能服务。数字化服务商,特别是平台型数字化服务商,往往具有极强的软件集成能力,并积累大量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除核心的数字化服务外,还可提供节能服务与碳管理服务。低碳服务机构更聚焦碳盘查与碳核查等碳管理业务,并以此为基础拓展节能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可为中小企业提供用能诊断、项目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专业化节能服务威廉希尔,除节能服务公司外,能源/新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低碳服务机构中大型平台企业通常也会拓展节能服务业务。
数字化是推动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单纯的数字化转型虽然能提高中小企业能源使用效率,也会受收入效应等影响导致能源消耗总量提升。而在绿色化的引导下,一方面通过鼓励市场化能源定价机制、增加碳排放成本等,削弱由数字化带来的回弹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数字产业自身绿色化发展,降低因企业数字化产品部署及数字化程度提升带来的存储、算力需求提升等因素导致的能源消费需求提升量。因此,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是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在推进中小企业绿色化转型中应鼓励其活用数字化工具,另一方面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其强化绿色发展意识。
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仅依靠中小企业个体进行转型,难以避免会因意识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导致整体转型进展较慢、转型效果较弱。以区域/园区为单位的群体转型可以有效减弱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的影响,拓展可选择、可应用的降碳措施范围,并借助专业团队、专家资源的力量进行科学规划、梯度推进,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绿色低碳发展效果。
区域性碳普惠机制方法学标准化程度弱,且碳普惠机制与碳交易市场互通机制尚在探索初期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碳交易或碳普惠机制是增加降碳项目经济收益并降低其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碳交易或碳普惠机制尚存在碳普惠机制方法学标准化弱、碳交易市场聚焦控排企业且碳普惠机制与碳交易市场连接弱等问题。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碳普惠平台均为区域性平台,不同地区碳普惠平台底层应用的碳普惠方法学缺乏统一性,使得中小企业碳减排量计算缺乏权威性,导致碳账户公平性、碳场景覆盖度、减碳量计算等方面出现问题,并进一步加剧碳普惠平台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而我国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主要服务于重点控排企业,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难以参与碳交易导致减碳成本收益转化弱、可使用碳金融工具较少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碳交易市场本身来说,因为参与主体类型相对单一,导致碳交易买卖意愿同向性程度较高、流动性较弱等问题。此外,由于碳普惠机制方法学标准化弱,导致其难与碳交易市场互联互通,间接削弱了碳普惠机制对于中小企业的激励作用。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